咨询电话 15996370505 025-69853799

栏目导航

【国际农视界】国外创意农业对中国发展创意农业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7-02-24
访问量:

创意农业是以整合农村的生态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及民俗文化等资源为依托,以创意为核心,以科技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增收为目的,综合应用诸多学科以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一种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模式。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发展创意农业尤为重要。



国外创意农业的主要发展模式分析


创意农业作为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的一种创新模式,日益受到诸多国家的重视,世界各地创意农业的发展,以周边消费市场为定位,以高新农业科技为保障,同时结合本区域农业资源优势,开发兼具地域特色、时代特色和前瞻性项目。目前而言,国外比较成熟的创意农业模式,按照其发展理念及其侧重点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法国的 “生态效益型”模式


法国创意农业的发展模式是以环境保护为出发点,将农村和城市在环境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综合规划。法国政府通过开发大型的农业生产园,集中种植兼具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净化空气)的农作物,改善生态环境,在转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提升农民收入的基础上,强调创意农业要和生态环境协同发展。关注社会可持续发展、重视生态效益是其核心所在。

 

该模式的突出特点在于依托创意理念,同时紧扣时代发展主题和社会流行趋势,赋予农业与生态环境发展主题。该创意农业发展模式注重对 “生态社区” “低碳环保”等新的生态理念的吸纳与实践,同时,借助政府的统一规划和扶持,形成生态效益,发挥区域示范作用。


2
德国和英国的 “休闲旅游型”模式


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居民工作强度高,生活压力大,从而对自由淳朴的农村生活极为向往,渴望体验乡村文化的乐趣。德国、英国的创意农业正是基于以上缘由所兴起。德国和英国的创意农业都是一种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结合的一种休闲旅游模式,借助农地相关资源,将其与旅游业所需的特质结合,打造一种田园式的创新的“农业+旅游”模式,为游客提供更多体验乡村的机会和条件。区别在于,德国创意农业以大型化的综合休闲庄园为主要发展形式,而英国更加偏好发展个性化、专一化的小型农场服务。

该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市场指向性清晰,消费群体定位明确。这类创意农业更多受区域市场的引导,把握市场动向,发展特定的有消费需求的乡村休闲活动项目,充分利用固有的乡村资源(如民俗风情、生产活动、节庆活动等),形成既满足游客需要,又不破坏乡村生态环境的创意农业发展模式。


3

荷兰和美国的 “科技带动型”模式


荷兰和美国的创意农业均是通过高科技带动农业发展的典范,突出地展示了科技对创意农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荷兰创意农业从政府到每一个农民都对科技有着深刻的认识,无论是对农业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还是对农业产品的科学化监督和管理力度都可称世界之最,作为一个高度依托出口创汇的国家,荷兰创意农业的发展从各个环节都高度展示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至高守则,成为世界创意农业的典范。而美国在注重利用高新技术发展创意农业的基础上,提倡要通过教育手段,提高整体国民农业创意意识。 

这类创意农业的出发点在于依托高科技研发特色农产品,将高科技融合于产品的整个生产、设计与营销全过程,在保留农产品原始、生态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技术对产品进行数据化的分析和保障,将原有的农副产品进行品质与品牌的双重提升,形成“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品质”的农产品品牌,从而实现创意农业的效益最大化。


4

日本的“产业融合型”模式


日本创意农业以是农业资源为发展基础,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如旅游、餐饮、住宿等衍生行业与农业进行有效整合,淡化产业之间的差异,寻找产业间的结合点,通过产业间的相互融合扩展农业产业链的长度和广度,深入挖掘农业功能的多样性,并有效提升第二、三产业的活力。该模式模糊了原有的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明显界限,将农村的生态文化环境资源、农产品生产加工与旅游服务业结合,形成集创意农业种植、生态加工销售、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发展模式。

 

该模式要求具备区域农产品的资源优势、规模优势或者品牌优势,这样才能既有文化底蕴,又有市场基础,实现产业高度融合的价值乘数效应。

以上4种国外创意农业发展模式的主要表现形式和侧重点对比分析如下表。

四种主要的国外创意农业发展模式分析

1_副本.png 



国外创意农业对中国发展创意农业的借鉴
1、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强化科技创新


高科技含量是创意农业区别于一般传统农业的主要特征。创意农业若想要在农村地区得以发展壮大,引入适合的农业科技必不可少。要加大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科技投入,包括培育、种植、品牌设计和销售等系列环节,加快构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成果创造条件,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加快信息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农业基础领域创新,为创意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二是要加强科研投入,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和系统化,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三是要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及时高效地把研发的新技术转化为农业实际应用,而不是“纸上谈兵”。四是要通过建立“政府组织、企业进入、农民参与”的创新农业基地,推进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五是政府要加大农村信息工程建设,建立网络咨询服务体系,拓展技术服务和推广平台。


2、完善投融资模式
发展金融创新


创意农业走的是一条产业化道路,无论是发展休闲旅游、还是产业融合,都必然要有大量资金的注入和支持,而农村地区一直以来面临着融资难、融资渠道单一(主要靠政府的扶持款,资金使用监管不力,投资效益差)等问题。所以,若想使创意农业在中国顺利展开并取得相应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改善投融资模式:

其一,促进创意农业投融资主体、方式的多元化。政府除了提供一定的扶持资金,更要鼓励和吸引信贷资金和农业企业投入创意农业,综合利用政府和市场的力量,增强农业资金的“造血”功能,实现政府、企业、村民共同投资的立体化融资渠道。其二,改善农村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一方面要完善创意农业的投融资保障机制,制定出针对性强的创意农业资金使用条例;另一方面加强对农村的金融教育,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其三,改进创意农业投融资决策和管理机制。要严格论证创意农业投资立项的可行性,减少投资的盲目性、重复性,同时要有符合农村地区实际的农业财政资金管理监督机制,加强对资金的监管和追踪,提高资金的投资收益和使用效率。


3、融合各产业价值链
实现产业创新



创意农业是第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产物,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价值链理论是有效推动创意农业发展的助推器。发展创意农业就是要进一步打破三大产业界限,将农业科技创新、农产品设计加工和乡村旅游服务业整合起来,通过文化内涵和创意思维的连接,将农业土地资源、乡村文化资源、生态环境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助推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

实现产业创新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要将创意农业和与其相关的餐饮、旅游、娱乐等配套产业和衍生产业进行关联,为创意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二是要鼓励把创意农业成果作为要素投入到其他产业,尽可能综合粮、果、蔬、畜、渔等诸农业要素,以丰富的乡土开发项目和完整的产品链来吸引游客,形成衍生产业。三是要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的内容(如根据民风民俗形成的风俗游、根据乡村环境形成的观光游等),形成产业群,产生经济效益,实现创意农业的正外部性,并提升农村区域的整体价值。


4、打破固化思维模式
鼓励人才创新


创意农业是一种依托于科学技术的多学科综合的现代化农业新形态,对于人才的需求迫切,与传统农业相比,创意农业既是工艺创新与生产实践的融合,又是科学知识与市场经营的叠加。因创意农业依托于农村现实和多学科综合的特征,人才培养要打破传统的固化思维模式,大力鼓励人才创新,主要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努力:

其一要重点引进急需的人才,特别是农业科技研发和销售人才,这些人才靠短期的培养无法满足需求,要通过政策扶持和环境优化将创意农业成熟地区的人才“引进来,留下来”。其二要加强与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创意企业合作,构建农业科技互补机制,定向培养创意农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农业创意开发的专业团队,在合作中培养和锻炼一批创意农业骨干,形成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合力。其三要通过系统化和短期培训等办法对当地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其创意意识,激发其创意潜能,最终形成“引进人才+科研团队+本地骨干”的立体化创意农业人才发展模式,促进创意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语



创意农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发展模式和体系,国外的诸多发展模式对于中国创意农业的发展具有较好的启示作用。中国创意农业的发展,应积极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同时结合中国国情,在保护乡土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加强监督管理,完善投融资模式,注重科技投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鼓励创新,加强产业的融合与产业链的延伸拓展,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最终达成建设和谐社会、美丽乡村的目标。


微信公众号

江苏南京办事处:南京市浦口区行知路8号国家农创园 邮编:210000
安徽马鞍山办事处:马鞍山市雨山区花园路功辉大厦1207室 邮编:243000
北京总部:北京市海淀区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金码大厦B座 邮编:100083
联系电话:15996370505 / 025-69853799
电子邮箱:znftshichang@163.com

Copyright @ 2022南京中农富通农业规划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ahznfutong.com版权所有 苏ICP备19068935号 免责声明:如转载我所案例必须注明出处,否则追究法律责任。技术支持:快诚网络   

江苏南京办事处:南京市浦口区行知路8号国家农创园 邮编:210000

安徽马鞍山办事处:马鞍山市雨山区花园路功辉大厦1207室 邮编:243000

北京总部:北京市海淀区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金码大厦B座 邮编:100083

联系电话:15996370505 / 025-69853799

电子邮箱:znftshichang@163.com


微信公众号